9月1日,穿过一片热闹的街镇,拐进一座古朴宽敞的大院,记者来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王勿桥乡一家历史悠久的制醋企业,一股浓郁的醋香便扑鼻而来。

  王勿桥乡,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当地盛产小麦,水资源充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王勿桥醋成为远近家喻户晓的“土特产”。

  始于东汉、盛于明清,两千多年来,王勿桥醋坚守匠心、传承古法,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光阴的淬炼,酿造出的醋风味独特,浓香厚醇。

  据康熙年间《正阳县志》记载:“王勿桥用井水酿醋,超山、陕出品,并能疗多病伤……”那时,王勿桥醋已不仅作为调味品在民间食用,而且作为一种珍贵的礼品被一些达官贵人、豪商富贾、文人墨客相互馈赠,将其视为尊贵的象征。

  自那时起,王勿桥百姓就更加用心酿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匠心坚守代代传

  王勿桥醋的传统酿造工艺在民间世代承袭,生生不息。如今的王勿桥村“家家有醋缸,空中飘醋香”,酿造出的醋有三绝举世称奇:第一绝是点滴过汤,不搅自酸;第二绝是开瓶数年,永不腐坏;第三绝是扶胃降压,强身健体。因该醋在每年出伏之日制作,又经过多年陈酿,故称“伏陈醋”。

  今年53岁的翁泽彬是王勿桥醋非遗传承人之一,在他很小的时候,耳濡目染掌握了伏陈醋的酿制技巧。据他介绍,王勿桥伏陈醋严格遵循传统酿造工艺,恪守时令节气,每年在端午前后匠人们就开始制曲,先把小麦粉碎加水后,与“母曲”均匀混合,人工光脚进行“踩曲”,踩成中间松、四边紧的“曲块”,然后用新鲜的麦草包起来存放,让其自然发酵备用。在入伏前,刷洗醋缸晾晒干净,然后把小麦进行粉碎,加古井水后开始熬制浆料,三伏天把煮熟的料液装缸、封缸、发酵酿醋。一个大缸装入500斤的料液,盖上篾盖,之后,就靠制醋匠人“眼看手摸鼻子闻”的修为,每天通过一看、一摸、一闻判断是否正常发酵。经过150多天的日晒夜露后,到大雪时节把缸里面的料液舀出来继续进行熬制,此时缸里的料液已经发酵成醋。清理缸底的沉淀物并晾干后,再次把熬制的醋封入缸中用泥巴封盖,储藏3—5年方可食用。

  整个制作过程采用传统手工酿造工艺、醋手工制作技艺、王勿桥伏陈醋古法酿造技艺已分别被录入河南省、正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勿桥醋先后获得河南名牌、河南省著名商标、河南老字号等80余项荣誉。

  2017年,王勿桥醋作为特色农产品写入了《驻马店市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迎来了发展机遇。王勿桥社区将醋业搭上乡村振兴快车,通过创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醋业有限公司5家、醋业专业合作社2家、醋厂1家年生产伏陈醋2500吨,产值4500万元,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带动580户村民酿醋走上致富路。

  2020年正阳县古井醋业专业合作社被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授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工作先进单位”;2022年王勿桥社区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科技创新醋“添香”

  再好的传统酿造工艺,都离不开市场的土壤。这一点,王勿桥醋一直注重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并将其融入现代化生产中去。

  如今,走进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一边是古法酿造生产线在匠人的手中不停“沸腾”,一旁已竣工的新厂房里是一间间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精细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全面启动。

  “酿造行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我们也要迎头赶上,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说,“科学实验为传统的香醋酿制工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也推动传统工艺流程细化,形成更为完善的醋酿制体系,虽然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现代化的工艺流程也是基于传统,纯手工酿制技术仍然是核心。”

  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醋厂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将古法酿造与智能科技相结合,与河南省食品研究所、黄淮学院生物工程系等科研院所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研发出王勿桥醋高中低档系列产品30余种,让传承了2000多年的一缸伏陈醋焕发新活力,产品覆盖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欧美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

  2020年正阳县正融公司完成了河南省王勿桥醋业有限公司股权收购,在品牌价值、品牌形象、品牌传播和品牌战略发展上持续发力,对“王勿桥”“古井”商标进行了注册,以商标价值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建成了研发楼、化验楼,建有两条自动灌装线,两条包装线,全天候晒醋场地25000平方米,年可晒醋20000缸,年产优质伏陈醋万吨左右。

  “醋是调味品,更是舌尖上的艺术品。正阳县传承2000多年酿醋历史文化,发挥醋产业特色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产业融合新业态,打好‘农文旅’品牌,构建美丽乡村新格局,王勿桥醋成为一张熠熠发光的文化名片,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正阳县委书记刘磊表示。

(责任编辑:何欣)